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冯倩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高山仰止 心向往之

2014-03-28 13:57:38 来源:《寿阳家》作者:冯倩 
A-A+

​中年时代的父亲

  每当翻开《寿阳县志》人物传看到记述父亲的生平事迹时,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父亲冯永福生于1919年10月3日,寿阳县宗艾镇桑窊村人,故于1982年1月6日,享年63岁。父亲生前曾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父亲为培养我们姐弟三人健康成长,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父亲的睿智、超越时代的思想、穿越时空的奋斗精神,给我们及后世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初中就读于寿阳中学,高中在当时山西省名校太原中学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全体师生誓死不当亡国奴,学校决定迁到当时的大后方重庆。父亲当时只有十几岁,毅然跟随学校师生长途迁徙。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险,克服了许多困难,胜利地到达了重庆。当时的中央政府在重庆成立了战时联合中学,由太原中学、扬州中学、杭州中学、上海中学四校组成。

  父亲常常深情地回忆起当年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在四川求学的青年时代。那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经常对重庆大规模地空袭轰炸,学生不能正常上课。警报一响,师生们迅速地跑进防空洞,在昏暗的洞内点着油灯,老师继续讲课,学生们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功课。老师常对他们讲:“知识是力量的源泉,你们要学好知识,才能有建设祖国的本领,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赶走日本侵略者,不受任何外强的欺辱。”父亲牢记恩师的教诲,并成为他一生学习、工作、奋斗及教育我们的座右铭。

  在南方读完大学,抗日战争胜利了。父亲回到了阔别八年的故乡,与日夜盼望他归来的祖母重逢,从此母子再也没有分离。因工作关系父亲于1948年来到北京,曾在北京汇文中学、女四中、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桃李满天下。


青年时期的父亲

  父亲的青年时代,由于抗日战争离开家乡南下求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阅历非常丰富。对社会对人生有着透彻的感悟和卓越的见识。父亲有着极高的精神气质,他对人平等赤诚,对家庭、社会、国家都有担当,内心对自由、民主、平等有着终生的追求和尊重。父亲头脑聪明,记忆力极强,看书过目不忘。儿时背过的唐诗、宋词信口拈来,一字不落。父亲相貌英俊潇洒,温文尔雅,且多才多艺。他兴趣广泛,会唱京剧、越剧,会拉二胡。我曾记得父亲有一张扮诸葛亮的剧照,扮相英俊、儒雅,仿佛真孔明再现。父亲收藏了许多古今名画真迹、陶瓷、古董,几百张的中外名曲、交响乐、戏曲唱片。家里有一个留声机,茶余饭后父亲总喜欢放上几曲。父亲凝神欣赏音乐的样子,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那样的亲切。我们从小是在贝多芬雄浑的“英雄”交响乐、欢乐的“铃儿响叮当”、优雅飘渺的广东音乐“彩云追月”乐曲声中长大的。那优美如天籁般的乐音,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回响于耳畔。只可惜这些珍贵的照片、字画、古董及唱片在1966年史无前例的“运动”中被抄家而付之一炬。

  父亲是位品德高尚、正直善良、宽厚纯朴的人,对祖母极尽孝道,对我们爱得无以复加。父亲在我们的眼中是位既严厉又慈祥的父亲,为培养我们姐弟三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决心一定要将我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送我们到全国最好的幼儿园(北京市中山公园幼儿园)接受童年启蒙教育,父亲亲自教授我们英文、古典诗词,并为每个孩子聘请家庭教师,学习绘画、小提琴。他每天下班回家首先检查我们的作业,然后才准许出去玩。正是父亲这些严格的管教养成了我们终生自律、刻苦学习的好习惯。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儿时的一些往事。父亲为了我学画和开阔眼界,带我遍访京城名师。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冬日的下午,路上的积雪还未化净,父亲带我去城东董寿平先生家。爸爸骑着一辆二八的自行车,我骑着一辆二四的小车。爸爸在前面领着我,我在后面紧紧地跟着。由于我人小骑得慢,爸爸不时要停下来等我。寒风凛冽,爸爸的脸冻得通红,可却时时帮我围围巾,怕我冻坏。大概一个小时才骑到董先生家。董伯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爸爸拿出我的画请董伯伯过目,董伯伯很耐心地看了我的画,指出了我的优点和缺点,并亲自示范画给我看。天黑了,爸爸又领着我回家,我在后面看着爸爸顶着风弓着背骑车的身影,想起他为了让我能学好画而不辞辛苦,觉得自己如果不好好画画,真是对不起父亲的一片苦心。

  父亲的教育思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大相径庭的,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培养封、资、修的苗子。运动开始了,在北京那惨烈、血腥的红八月,由于我们家庭出身资产阶级,父母又都是知识份子,被抄家。祖母、父亲、母亲头上戴着纸糊的高帽子,胸前戴着侮辱人格的大牌子,被***残暴地殴打、罚跪、游街,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折磨与欺辱。全家被***押送遣返回山西寿阳宗艾镇桑窊村。

  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迫害,父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我们姐弟年龄尚小(我当年12岁,大弟冯健11岁,幼弟冯仪9岁),懵懂无知,无法替父亲分担痛苦。成年后每当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苦难岁月时,我想,父亲当时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离开家乡几十年,村里没有任何亲人,前途渺茫,一家老小怎么生活呢?可父亲是镇定的,他首先考虑到我们的学业,当时是“以****为纲”的时代,我们是“***”的子女,在村里是不能上学读书的。父亲借来了课本,白天全家人参加生产队繁重的劳动,因为是监督改造,最苦最累的活儿都是我们干。夜晚在窑洞里微弱的油灯下父亲为我们讲数学、语文、英语、化学、物理,父亲成了全科教师。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完全凭着记忆为我们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在那种年月,那么一种境遇,父亲是以多么豁达的心胸来给我们讲如此大气磅礴、气壮山河的古诗词,同时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无能为力的感慨。他让我们熟背的一首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人生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父亲教导我们人生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人的领悟力、判断力是人生所应具有的最重要的能力。在那黑暗的岁月,在村里的土窑洞里,有着祖母的精心照料,有着父亲坚强意志的秉持、正确的引导,我们姐弟三人如石缝中的野草般倔强地成长起来。

  “**”十年,父亲反复赴京**,风餐露宿、倍尝人间的辛酸与冷遇,而父亲始终矢志不渝,终于等到了打倒“***”的那一天。我们全家回到了北京,而之前的多年努力也使我们姐弟分别考上了大学。日后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了无愧人生的成就。我成长为一名画家,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文化交流展并获奖;大弟冯健现担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席编辑,他创作的专题音乐节目多次获国家奖;小弟冯仪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肿瘤及血液专科医生,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七十年代末,因为**的原因,许多年轻人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高考落榜,就业困难。当时已退休的父亲有见于此,率先创办了成人高校、高考补习班,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就读。父亲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教育之梦从未熄灭。他曾对我说:“自从**剥夺了我的工作权利,回到农村,我每天夜里做梦都是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圆规、三角板,在给学生们讲着几何、代数。”随着学校的规模越办越大,父亲又焕发了青春,他的梦想又一次被点燃。他教导学生要有自由的学术思想、批判的意识、独立的人格、超前的思维。他又教导学生读书能够开启一个人的智慧,激发一个人的理想,燃烧青春的激情,为社会贡献力量。父亲在晚年用实际行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为自己又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欣慰。学校事务繁忙,他兴致高昂地整日奔波,请名师授课、招生、安排课程,整日忙忙碌碌。正当他兴致勃勃地再度开始他的教育实践时,1982年突遭车祸不幸身故,我们全家悲伤至极。

  2006年我回山西开会,在宾馆遇到了一位同村的小老乡,他已是县公安局局长。见到我,他激动地谈起当年我们全家人被轰回桑窊村监督劳动改造的情景。他很感慨,说“你们全家在如此艰难中,您的父亲仍然教育你们姐弟学知识,才有了日后你们现在的成就,方圆几十里以致全县的人都传颂着您父亲的事迹和你家的故事。每当有人路过你家那个破窑洞的小院,都会以你家的实际经历为楷模来教育孩子们努力读书努力向上。村子里为您父亲立了碑:伟大的教育家冯永福先生。我也受到您父亲思想的影响,从小努力读书,考上了警校,成为了一名公安战士。”

  父亲在生前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会对后人及社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姐弟继承了父亲不屈不挠、终身奋斗的精神,对理想永远地追求,对世界理解、博爱和尊重,继承了父亲独立思想的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力。这是父亲给我们及世界留下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04年元月写于北京

本文曾发表于2004年第三期《寿阳家》杂志,今略有修改


六十岁的父亲

 


一九四八年父亲(右)与姑爷爷祁景杨(左)、姑奶奶冯静婉(中)在北京景山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冯倩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